曲阳野北村绳镖-保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项目-非遗-好九州 - 非遗 · 旅游 · 美食
分享好友 非遗首页 非遗分类 切换频道

曲阳野北村绳镖-保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曲阳县文化馆69
绳镖,又名:“软枪”,俗称“甩头”(单田芳的长篇评书《三侠剑》中的盛英盛子川的“甩头一子震乾坤”指的就是绳镖),是暗器的一种,被誉为“软器械之王”,现在属于武术器械中的软械类。
 
绳镖出现的历史悠久,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形成在五代、宋初时期,据说脱胎于棉绳套索。《闽小志》上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而白打之后,就是棉绳套索了。这种套索长九尺,两端有圆球为坠,翻腾飞舞,借用它的缠绕之力而制敌,后来有人仿照它制成了绳镖,列入暗器属类。
 
曲阳县野北村历来尚武之风很盛,绳镖更是本村的重要武术项目之一,清朝以降有很多人学习绳镖。
 
野北绳镖据传是明末,闯王李自成兵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大败闯王,闯王部队在清兵的追击下,被打的七零八散,一路向南方撤退。其中一个会绳镖功夫的起义军将领由于在途中跟部队失散,误走到了灵山一带,其后隐居在此,从而也把他拿手的绳镖功夫流传了下来。不过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绳镖的用途也发生了改变,由当初的防身利器,变为“野北花会”的主要开路工具。
 
绳镖是集武术、健身、防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武术体育项目,既可掷抛远击,又可缩短近击,具有携带方便、收缚隐蔽、打击突然、猝不及防等特点。
 
基本套路由发镖、缠绕、收镖组成,手法上讲究:抡、绕、劈、撩、挂、缠、甩、解、架、拐、背、弹、压、扎、蹬、挑、收、放等,号称:绳镖十八打。
 
野北村大约在清朝时期,有了“野北花会”,“野北花会”历史悠久,主要有:大幡、擎哥、大鼓、喜乐会、武术等艺术形式组成,其中绳镖属于武术类,因为它的特殊性,更是成为了花会队伍在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开路先锋”。
 
绳镖主要由镖头和绳索所组成。其镖头为一般其后有一环,贯于一丈二尺绳索,绳镖的镖头由纯钢制成枪头形,长约五至七寸,重量由九两到三斤不等。镖身为三棱形,头尖尾宽。尾部呈正圆,有一个铁环扣在后端,用绵软坚牢的绳系在环上,长约二丈至三丈,镖头后可配系彩绸,也可不系彩绸。
 
另外备一根竹管,穿在绳上,竹管的粗细刚好用手握满,长约四寸。平时将绳镖拗折为四下,竹管和镖相衔接,将四折的绳缠在腰间,用活扣扣上(切不可用死结)。绳的末端靠左腰,镖头与竹管悬在右腰下,以便仓猝应变时可以俯视,便于出手。临事只须抽开活结,左手握住绳的末端,右手握住竹管,镖就可以应手而出了。
 
曲阳绳镖主要以师徒的形式来传承,现今野北村绳镖老一辈的高手当中,刘增禄、刘保兴是其中的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曲阳野北村绳镖》被列入保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举报
  • 初创公司-建网站-小程序-优惠-烟涛科技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

  • 电话:139 0332 5398
  • |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