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即用缝衣针治疗寒气和羊毛疔两种病症的方法。
寒气和羊毛疔是以前乡下常见的两种症状。过去因缺医少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摸索出这种简单疗法,至少原前在我国北方地区通行。
寒气,是一种急性病,夏季常见,炎热劳累,出汗过多,或猛饮生水等是其成因。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肠绞痛,或者上吐下泻,脸色蜡黄出虚汗。
羊毛疔,多发生在急脾气的人身上,一旦事不随心,猛然生气窝火,也有过度劳累的因素。重症表现为身体躯干部分的肌肉有被丝网状物束缚并逐渐收紧的感觉,伴随恶心、心悸、头晕,及肌体严重不适等,尤其进水心悸加重;慢性表现为前胸后背部的皮下肌肉有隐隐的抽束感觉,并伴有丝丝凉气,畏寒怕冷,乏力,寝食不安,大小便少而频。可用缝衣针尾或指甲下压肌肉进一步确认,以其凹痕久久不能恢复者为准。少数严重者,若处于站立或行走状态,或突然倒地昏厥。
扎寒气
(注:此所指症状,只需破坏病变组织即可治愈,并不产生挑出物。因此,不同于网上所传的“羊毛疔”。)
以上两种病症急发时,若不及时挑治,即有生命危险。
随着现在劳动强度、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这两种病症大大减少,但也时有发生。
这两种方法非常久远,出处不详,大致伴随缝衣针的普遍应用而产生,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所变化的是以前交通不便,往往途中有得寒气的,便就地取材,利用路边野地里坚韧的棘刺等尖锐物扎刺。
扎寒气后的涌血
传承人南庆庙现在摸索出用注射针管直接从肘腕部的静脉血管抽血治疗寒气的方法,以及在挑羊毛疔时,不时在挑破口处擦些麻药的方法,从而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感。
两种方法简便易行,且随治随愈。在历史上,极大地解除和保障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病痛和生命安全。相对目前医疗费用偏高,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这种方法不会给患者造成任何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从而意义依然非常重大。
2017年《扎寒气和挑羊毛疔》列入曲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