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遗址位于曲阳县晓林镇店头村西1500米的沙河东岸台地上,俗称“钓鱼台”,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地理坐标为114º53′54″E、38º57′18″N,海拔107米。2006年5月25日,钓鱼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7万平方米,台子中间高度8.4米,西南由于河水冲刷形成断崖,遗址中心发现有灰坑和草拌泥红烧土层,文化层深度一般在0.4~0.6米左右,是古代一个较大的氏族村落。1997年在遗址西沙河岸断崖处进行考古发掘200平方米。发现有房址和灰坑遗迹,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陶器有盆、罐、盘、碗、纺轮等,多是泥质红陶和灰褐陶,另有沙质粗红陶。泥质红陶多施彩绘,部分表面磨光;灰褐陶质粗,表面布有连弧状细绳纹;器形有钵、盆、碗、大口罐、小口壶等。彩绘以黑色居多,兼用棕、红色,纹饰以植物叶纹变体组织为主,有弧形三角、园点、半月形、弧线等几种,而图案的结构往往是弧形三角两两相向或相背,侧旁、中间或绘直线或无纹,以几个弧形三角或半月形组成的上下左右相称或对顶的纹样也不少;其次,还有少量的方格纹、带纹等。其彩陶在河北省尚属首次发现。
出土的石器有花岗岩石质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锥、石镞、燧石等,这种石器似是河卵石打制,一面保持原有的光滑面,一面是打制的破裂面,也有的在圆滑的一面具有显著的平光部分,可能是制陶器所用的工具。
出土的骨器有铲、针、凿、镞等,另发现动物遗骸较多,从地层到灰坑均有出土,尤其以灰坑中最多,动物遗骸已经轻微石化。经鉴定,这批动物遗骸属于哺乳纲、鱼纲、爬行纲、鸟纲、腹足纲和瓣鳃纲六大类,至少可以代表34种动物。
遗址内还发现有面积2~2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14个不规则圆形灰坑,另在文化层30厘米以下发现有长方形土炕遗址和2个柱洞,在西炕沿处发现一灶炕,炕三面壁上有烧烤痕迹。经考证,该遗址应为古代人定居生活的住处。
钓鱼台遗址的出土遗物,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古人生活、生产及氏族部落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据分析,钓鱼台遗址的这种文化类型,只存在于冀中偏西地区,应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向太行山东麓传播的一支文化。钓鱼台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对于研究和掌握五千年前人类的生活状况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